爲何國內工業機器人用減速機一般都是進口的?
时间:2016-09-05 11:20:16 点击:次
技術——價格死循環。還不僅僅是國內的機器人減速器行業的困境。更是中國企業在以和機器人爲代表的,現代化高技術裝備行業中面臨的困境。
筆者作爲機器人從業者,對機器人用的行业的情况略知一二。应该说,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在国产RV減速機的问题,它也是所有中国在试图自主制造高级设备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。我们把它称之为技术-成本死循环。
技術方面
首先我们看技术方面。RV減速機,作为一种小体积,大传动比,零背隙,超高传动/体积比的減速機,是精密机械工业的一个巅峰之作,減速機里面完全是由高精度的元件,相互齧合,對材料科學,精密加工裝備,加工精度,裝配技術,高精度檢測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。
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只是從購買産品裏面拆開分解分析,進行反向工程,完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給大家舉個例子吧,18世紀的時候,歐洲的玻璃器及光學用途玻璃領先于世界,因爲它的玻璃純淨介質均勻,確保光不會在介質疏密不均情況下發生折射,影響光學性能。其他國家的工匠將一直想要了解清楚緣由,但是一直也沒有破解其奧秘所在,後來直到20世紀這個方法才被完全公開,也就是在玻璃在熱融狀態進行長時間加熱不停的攪拌,並且攪拌的速度角度和方法也各有講究,但是,不知道這一點,憑摸索就是以前很難與突破的。
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,日本知名的摩托車制造企業鈴木摩托車,在中國有一個合資制造廠叫江門大長江鈴木摩托車制造有限公司,這家公司,在中國肇慶分廠建廠之初曾經碰到一個怪事。他們的一個250cc,59馬力的摩托車發動機在中國組裝的産品硬是只有55個馬力,那丟失的4個馬力不知道到哪裏去了?材料是一樣的,真的生産工藝方法也是一樣的,後來大概花了足足一年的時間進行TQM落實整改,才慢慢的把那4個馬力差異找回來,這裏牽涉到嚴格的工藝規範和質量控制工程,就是工業技術半點來不得馬虎的地方。
笔者也曾经试用过国产的知名某品牌的RV減速機,应该说确实苡茫瞧湓肷头⑷攘棵飨愿哂诮谄放颇刹┨厮箍说減速機,搞机械的都知道,发生噪声和发热都意味着其中的一些齒輪啮合不良,有超额摩擦磨损,有内部应力,机械不是在一种正常的工况下进行工作,这样的机械寿命不会很长。后来他们几番改进,降低了不少,但还是达不到Nab的水平,不同于电气产品,机械元件的失效和损坏不是立竿见影的,而是一个有时间的过程,哪怕现在能用。谁也不能保证,3个月半年一年之后,是不是会因为磨损报废,那时候进行对成千上万的产品召回或者维修的成本就大得吓人了,所以确实不敢用。
成本方面
技术性能是一方面,成本又是另外一个方面。加工制造減速機的设备都非常昂贵,比如美盖勒,內孔端面外圓一道磨,精度0.5μ重複定位0.3μ,據說加工達到1μ,有砂輪庫。折合人民幣價值就接近千萬元了。在沒有足夠的産量支撐下,他的設備攤銷成本就高得嚇人。
業界有個笑話:
话说财经记者采访某刚刚上市的減速機制造企业的老总:
“請問您融資了幾個億,打算用來幹什麽呢”
“先把拖欠供應商欠款,拖欠工資獎金啥的給發了,然後還一下買美蓋勒的貸款”
“那剩下的呢?”
老板擡起頭,吐了一口煙
“剩下的啊,慢慢還……”
這當然是個笑話,但其實不光是美蓋勒的。生产減速機的所有设备,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参在一个非常小的批量上进行设备摊销,成本下不来。而形成对比的是纳博特斯克一家,就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大负载大传动比机器人用減速機的供应。——在这里插一句话,这种減速機实际上应该是摆线针轮的一个改进种,RV不是正式名称,而只是纳博特斯克的产品型号,因为其垄断地位,使得我们现在把这类減速機都称为RV。——我们的批量再怎么样也不过是那博的1%。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成本比国外竞争对手高性能却比性的对手差,销量当然高不了,然后也不可能实现规模效应,实现盈利,而没有盈利,没有批量就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改进探索研发,没有足够的销售批量就没有办法形成质量控制,也没有办法改进技术和性能。
现在所说的这个,技術——價格死循環。還不僅僅是國內的機器人減速器行業的困境。更是中國企業在以数控和機器人爲代表的,現代化高技術裝備行業中面臨的困境。
中國的工業從業者們,仍然任重而道遠啊!